媒體之夜-找回選戰的話語權:公民記者的百日戰鬥
為了找回選戰新聞的公共性格以及公民的話語權,【優質媒體發展協會】在選前百日推出了【2016大選公民新聞網站】,追尋選戰新聞的公共性與批判性,讓我們不僅僅只是選舉的頭家,更是傳播的主人。
在國際運動賽事中,觀眾不只見證了運動員的汗水與競技,也享受搖旗吶喊、同步參與的激情與狂熱。馳騁在國際舞台的台灣運動員,更屢屢被冠以「台灣之光」的榮銜,成為集體情感投注的象徵符碼。在一次次的國際競賽裡,我們都是入戲的觀眾,不斷重演著以「我群」與「他群」為分界的情感動員,打造了專屬於我們的「共通感」,強化了自身的集體認同。
然而,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中,國際賽事中的國族認同是隱晦的、游移的、不可言說的,它成為被放逐於所謂「運動聖殿」之外的情感遊魂,它無法道成肉身,卻又揮之不去,它是某些人心中的髒名,卻又是其他人眼中的吸金(睛)利器。對台灣人而言,運動新聞的歷史,不只是冰冷賽事數據的堆積,更是有血有肉、滿佈愛恨情仇的歷史。
每月最後一週【哲學星期五@台北】是固定與【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合辦的【媒體之夜】,本週邀請了熱愛運動與長期研究運動新聞的劉昌德教授與陳子軒教授,一起與我們談談運動新聞中的愛恨情仇、運動新聞中的國族認同,以及認同建構中看不見的政治經濟力量。
(本次活動自由入場、無需事前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