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工作紀事】獨媒五月大小事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法人化

獨媒協會自籌備以來,一直秉持著:「培育獨立媒體人才、增進獨立媒體能量」的創立精神,積極推動各項課程與媒體人講座,經過一年半的累積,獨媒協會已開設四期、共12門課程,總共招收250名學員,學員組成包括學生、NGO工作者、媒體記者與編輯等,其中已有部分學員全力投入獨立媒體組織,為台灣獨立媒體發展注入新力量,學員進入組織後的出色表現,讓獨媒協會更加積極規劃課程,傳遞各類型新聞報導的概念與編採方式。

雖然台灣獨立媒體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目前報導層面、議題多樣性、投入的人力等,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為了支持、培養更多優秀的獨立媒體工作者/組織,獨媒協會決定於今年秋季展開「新興獨立媒體育成計畫」,協助新創立獨立媒體報導各類議題、規劃營運平台,基於非營利組織募款所需,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正式於103年05月登記為社團法人,獨媒協會將主動對外募集資源,支持新興獨立媒體及獨立媒體工作者的培訓。

第四期課程:重回地方與海洋

今年春季獨媒協會開設「海洋觀察與報導」課程,在海底世界最繽紛熱鬧的季節,帶著學員走進漁村、潛入海底,體驗海洋世界的燦爛與活力,並用雙眼見證台灣海岸環境的變遷。本課程共20名學員參與,為期七周,除了培養海洋報導編採觀念的室內課程外,也安排了兩次海洋現場觀察課程,我們到屏東恆春潛入後壁湖與小丑魚共游、漫步在夜晚的沙灘觀察陸蟹、聆聽社區居民訴說工程開發所造成的海岸變遷;在彰化坐著咚咚車與芳苑蚵農一同下海採蚵,趁著退潮觀察潮間帶的生態、站在濁水溪出海口眺望六輕,聽著居民分享當南風吹起,廢氣如何影響村民的生活。

投影片1

另一門課程「社區媒體經營」期許學員能自已放在故鄉的懷抱中,學習真實傳遞在地聲音,以在地觀點報導社區大小事。本課程共20名學員參與,為期六周,課程安排六名傑出的社區媒體經營人,以個人經營在地媒體的經驗,教導學員創辦、經營社區媒體的方式、用文字與影音報導地方故事,善用地方資源形塑地方特色活動。

五月媒體之夜:戴上有色眼鏡的童年-淺論兒童媒體識讀

捷運喋血事件發生後,充滿血腥畫面、詳細描述暴力行為的報導充斥各類新聞版面,成年人也許具備足夠的能力適時篩選資訊,但對涉世未深的兒童來說,就像是把他們丟進無邊無際的新聞大海中,一不小心就會被這些複雜的資訊所淹沒。

商業化導向的電視節目對兒童有著許多潛在的不良影響,兒童在良莠不齊的節目品質、鼓吹消費的廣告等媒體產物的團團包圍下,容易讓產生迷思、影響兒童的價值判斷。本場講座邀請到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老師、獨立媒體工作者諶淑婷小姐一同進行分享與討論,談談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到底我們該如何讓孩童學習篩選、識讀媒體?家長又應該扮演哪些角色?分辨、選擇適合兒童的媒體?

諶淑婷小姐曾在國語日報工作多年,離開報社後除了供稿給各雜誌社外,同時也在國小進行新聞導讀,帶領孩童閱讀新聞、讓孩童分享自己對新聞的看法。諶淑婷呼籲成人千萬不要持著「囝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與兒童進行互動,孩童對新聞的理解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在新聞資訊環伺的社會環境中,家長應該思考如何引導孩童閱讀新聞,而非只是單純地讓孩童活在與世隔絕的溫室裡。

在封閉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受限於學校制度與課綱的限制,無法引領孩童閱讀新聞,但孩童處在網路普及的社會中,可以輕易地透過電腦與行動裝置取得媒體報導,在「老師無法教」、「家長不願意討論新聞」、「媒體環境不佳、新聞不夠淺白」的情形下,孩童容易被錯誤的資訊所影響,跟著新聞氛圍判斷是非。諶淑婷對國小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也發現,家長會深深地影響孩童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孩童的價值觀常常就是家長的價值觀,諶淑婷說:「孩童不只是等待中的公民,而是現在的公民,家長應該讓孩童適時參與社會活動,獲得真實的社會經驗,培養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諶淑婷實際在國小進行新聞導讀的經驗中發現,成人經過社會化的思考邏輯下,對於新聞事件的判斷除了是與非外,常常會受到其他複雜因素的影響,但孩童的純真與正義感,往往能提出許多值得令人省思的質疑。為了讓孩童能夠產生與新聞的連結,諶淑婷挑選與孩童個人或所處環境相關的新聞進行導讀,例如國小附近的港口拆除案、都市更新案等等,比較各媒體報導、讓孩童扮演事件當事人並試著站在各方的立場分享當事人對新聞事件的可能看法,如此一來孩童對於新聞事件不再只是跟著媒體、家長的看法建立對社會議題的認知,而是依照自己的善良、正義感與關懷,評斷新聞的對與錯。

大眾媒體獨霸的時代中,媒體受到商業與政治利益的驅使,以腥羶色或是報導偏頗的新聞賺取收視率,因此有了媒體識讀的概念,陳順孝老師指出傳統的媒體識讀僅消極地要閱聽人不要輕易相信媒體、保持批判的精神,未能有更多積極性的作為,近年來新媒體素養觀念的出現,除了批判性的理解大眾媒體資訊外,同時重視個人如何利用科技取得所需資訊,最後創造個人資訊、為個人發聲,改善生活與促進社會參與。陳順孝認為諶淑婷在國小進行新聞導讀的方式,就是一種新媒體素養的實踐,透過結合媒體與孩童的生命經驗,讓孩童在閱讀媒體報導時,不僅是在解讀新聞,同時也觀察自己所處的家庭、學校、社區,建立起對社會關懷。

陳順孝以新北市三多國小的實際經驗為例,三多國小老師帶領學生建立「超越天堂的淨土」網站,紀錄樂生療養院的故事,學生從寫作中學習院民的生命經驗,藉由實際訪談取得的資訊,分辨媒體有哪些誤解與偏差,並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分辨資訊品質的好壞,讓孩童在報導的過程中,蒐集與解讀新聞,比較個人與他人的生命經驗、學習公共參與。

下一代若能有透過足夠的公民教育與參與、相信自己也有改變社會的能力,社會才能有前進的動力,而非一昧的厭惡與疏離政治,讓政治人物決定自己的未來。陳順孝指出每個媒體報導的事實都不一樣,家長不要只是讓孩童接收單一面向的資訊,建議家長可以與孩童一同比較各家媒體報導,讓孩童從閱讀不同立場新聞的經驗中,保持對報導的基本懷疑並發掘個人所關心的議題,諶淑婷說:「剝奪兒童參與政治(社會議題)的權利,常常是因為成人的畏懼,但想要改變社會,就要從孩子的媒體識讀開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