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工作紀事】獨媒六月大小事

103 年度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暑期實習計畫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為一非營利組織,以培育獨立媒體人才、提昇獨立媒體專業水準為目標。台灣獨立媒體發展日漸蓬勃,不僅率先報導重大社會議題、接連贏得重要新聞獎項,也不斷開創新聞報導和媒體經營的新模式。為了幫助新聞傳播系所學生了解獨立媒體、學習專業報導、探索傳播趨勢,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特地邀集台灣代表性獨立媒體、共同規劃這一系列實習課程。 學員進入各獨立媒體實習以前,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舉辦了IndieView獨立媒體工作坊,讓所有申請本年度實習計畫的學生認識獨立媒體、了解103年度實習計畫之緣起與目的,同時也邀請參與本年度實習計畫的單位,到場分享組織的經營理念、運作方式與架構。 講座簡報分享(from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理事陳順孝):獨立媒體小革命

未命名-1

媒體之夜: 解構地方新聞-看不見的錢、權與地方派系

長久以來,在一種「從台北看天下」的心態下,所謂的「地方新聞」一直處於被邊陲化、被漠視的地位。在這種集體的輕賤心態下,苗栗大埔案等重大爭議,初始被視為是地方性的小衝突而不被重視,但在地方社團與運動者的長期堅持下,才成功吸引全國的關注與反省。 更糟的是,「地方新聞」往往充斥地方權貴的正面宣傳。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地方派系的發展對台灣政治生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威權統治時期,政府為了掌握地方政治因而扶植派系,彼此存在一種恩庇-侍從的結盟。隨著政經結構的改變,派系雖有所轉型,但地方的金權結構卻不曾消退,更以公眾看不見的方式主宰了地方的新聞呈現與議題設定。 鄉土的就是政治的。我們需要更具反思、更具有公共性格的「地方新聞」。地方的金權結構如何影響新聞?地方記者又如何挖掘有影響力的在地議題?地方記者該如何與地方派系互動?

從選舉動員到資源分配: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 

在解讀地方新聞之前必須先了解地方政治的核心就是價值與資源的權威性分配,地方政治牽涉到的團體除了地方政府機關外,同時也包括農漁會與產業公會等民間團體,由這些團體所構成的地方派系主導著政治資源分配的過程,包括公共工程與地方建設的決策、選舉動員等等。 地方派系依賴社會資本而茁壯,不僅具有政治權力,同時也掌握採購、公共工程、都市計畫、合作社等經濟資源,影響力時常甚過地方政府部門,在選舉中地方派系的動員能力是決定選舉成敗的關鍵,也因此選舉結束後,政治人物需要給出力的地方派系某些利益上的回饋,讓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人物之間常常存在著特殊的關係。

良幣驅逐劣幣的地方政治

張瑞楨表示:「地方政治是地方自治的呈現,亦為民主的基礎,實際上卻淪為分贓政治。」在公民素質未能有效提升、代議制度失靈與選民縱容政治人物的多重影響下,地方政治呈現利益團體與政治人物牢牢掌握地方資源與決策權力的窘境,未能發揮地方自治應有的效能。理想中的地方自治期待選民能夠選出深耕地方、發揚地方特色並營造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活環境的地方領導人,然而現實狀況卻是常常出現「良幣驅逐劣幣」的情形,有理想與抱負的政治人物無法獲得選民青睞,擁有較多政治資本的政治人物即使能力不及前者,只要能夠動員地方派系、迎合選民取向,便能輕易贏得選舉。

張瑞楨表示地方選民和政治人物兩者相互塑造,選民影響地方政治人物的取向,地方政治人物形塑選民的價值偏好,公民素質不佳讓理性選民成為不可能的存在,政治人物又不思長進,讓地方政治持續呈現行政效能疲弱與貪腐的疲態。

地方新聞的報導困境

地方新聞議題多元,牽涉在其中的派系問題又極為複雜,張瑞楨指出地方選舉新聞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表象的描述(一般選舉新聞)、針對表象的分析(評論與預測)、深層分析與未來影響的預測,目前的地方新聞大多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表象的描述」,但新聞層次唯有提升到深層分析與預測,才能協助閱聽人釐清議題的脈絡與影響、做出正確的判斷,地方記者若想準確掌握議題關鍵、發展宏觀分析,只能靠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提升詮釋與研判內幕的能力。

在報導地方新聞時記者可能會受到政治人物的影響,不自覺改變報導的立場傾向,張瑞楨說:「行政官僚掌握資訊權、資源、政治資源的分配。」記者因為較常與官僚接觸、對談,報導容易在有意無意間傾向於官僚,也因此記者必須時時督促自己在報導時排除社交情誼、客觀呈現。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