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媒體/人】茶葉的點點滴滴-《迭野覓》與古亦茶

文/盧易詩

編按:《迭野覓》農紀錄雜誌,創辦人古亦茶是一個年輕農夫,熱愛攝影,在南投竹山茶田裡長大的他,因為愛喝茶,一頭栽入種茶、製茶的不歸路。

Q:可不可以先請您介紹一下自己? 什麼時候開始對茶業感興趣?您當初為何會進入茶業這一行的?

因為對台灣的教育體制不滿,所以我南投高中倒是唸了4次的一年級上學期,沒有繼續念下去,換句話說我的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中斷正規學習後我開始「雲遊四海」、接觸各種形式的藝術,也許是因為自己是一張白紙、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沉迷在藝術的世界十多年。

269967_1446739704091_5174131_n

之後進入高科技公司當工程師,設計隨身碟和Flash(Flash memory,快閃記憶體),大概待了兩年的時間。

我在2008年返鄉種田,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學做茶,起初我以為做茶很簡單,但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茶葉有很多的理論學派,製茶的技術和知識怎麼學都學不完,我拜師學做茶已經五年多了,直到現在都只能算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所以我想我應該會學到自己不能動的那天吧!

Q:您國中畢業後就完全離開學校這個場域了,您怎麼學習高科技專業知識?

就自己東學西學,做藝術工作的那幾年我一直都有在接觸電腦、學一些程式語言,2006年時被高科技公司挖腳進入資訊產業。

Q:那之後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高科技公司?

因為金融海嘯的關係,公司倒閉,我就回到竹山開始務農。

Q:您只種茶嗎?

沒有,除了茶葉以外,我還種玉米跟番薯。

Q:「古亦茶」這三個字讓人一看就知道您跟「茶」有關,這是您的本名嗎?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名子的由來?

古亦茶不是本名,我的本名是林應周,「古亦茶」這三個字代表著:「從以前到現在都是茶」,意思是我這個人一直和茶息息相關。

Q:為什麼您會說您這個人和茶葉息息相關?

我的家鄉在南投竹山,家族算是一個茶葉世家,到我的祖父的時候才中斷家族種茶的事業、改種其他農作物,但我依然很喜歡茶葉,從小到大對茶葉的執著從未改變過。

334260_2338824605656_445636311_o

Q:為什麼您會那麼喜歡茶葉?

因為茶很好喝啊!自己喜歡喝茶加上隔壁鄰居就是製茶師傅,我的成長經歷可以說是充滿了「茶葉」。

Q:國中畢業後您大概「雲遊四海」多久?

從國中畢業開始到2003年,大概十幾年吧!

Q:所謂的藝術有特別指哪種形式的藝術嗎?像是文字、繪畫或是音樂?

一開始是以裝置藝術為主,但後來發現自己要做到「真正的藝術」似乎又有點困難,直到我接觸了攝影。

Q:提到攝影我會想到《迭野覓》裡照片,具有某些人文的情感,請問您的攝影技術從何學來?大概都拍哪些主題?

我的攝影是自學的。剛開始以拍一些社會邊緣人、撿破爛的老人家這類的紀實攝影為主,我只是很單純的把周遭的事情拍下來,我覺得攝影就是多看,讓畫面呈現出你想要的東西。

Q:紀實攝影可以真實呈現拍攝當下的場景及氛圍,您如何知道「這個畫面是重要的」這件事?

透過「觀察」。一直去注意他們在做的事、仔細找出整套「流程」,會用「流程」形容是因為我認為人在做一件事都會有某些周期性的表現,一但找出流程以後,就可以發現哪些細節是重要的,之後我才會按下快門、讓瞬間變成永恆。

Q:所以您不曾上過任何攝影課程?

沒有,我拍到一定程度以後才去學技術性的東西,像是光圈、快門這些攝影理論,但我都是自己看書學,不斷的摸索、實作,慢慢才拍出一些心得。

Q:您使用哪種相機?

剛開始是用一般的數位相機,現在用的是單眼相機。

Q:您拍攝的照片主角常常是老人家,通常老人家會比較不好拍,您是如何讓他們放下戒心、呈現最自然的自己?

跟他們開玩笑吧!像我就跟採茶姑娘們說:「阿姨,我要把你拍下來,讓你永遠都在照片裡採茶。」試著用有趣的話語讓他們放鬆,也讓自己融入當時的環境。其實我覺得跟老人家溝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跟他們聊天,這會讓他們開心、拉近我和老人家的距離,老人家一但開心、放鬆,自然就會呈現出最原始的樣貌。

474502_2262140848610_250230370_o

Q:《迭野覓》這本刊物裡有很多製茶師傅的工作畫面,因為茶葉的製造過程十分繁瑣,您是如何知道:「這個畫面對整個製茶流程而言是重要的,值得拍攝。」

我覺得是因為我自己就在種茶、製茶,所以我才會知道哪些程序是重要的,一定要紀錄下來。

169094_1280802515765_2687216_n

Q:當初為什麼想做《迭野覓》這本刊物?

起初我只是想要製作茶葉的生產履歷,比起政府純文字版的產銷履歷,透過文字和照片的結合更可以讓人相信茶葉的品質。原本只想做4~5面的文宣而已,沒想到越做越多面,後來又有朋友建議我可以利用這本文宣把做茶的經歷紀錄下來,成為一本專注在「茶業」的雜誌,也是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的《迭野覓》。

Q:《迭野覓》這個名子的由來是?

迭野覓三個字念起來很像閩南語的「茶葉」,「迭」有輪流、交替的意思,「野」是一種自然、樸實的感覺,「覓」則是形容仔細尋找的過程。《迭野覓》雜誌的LOGO是「TéA Àme」,其中「Àme」的法文意思是靈魂,我認為茶葉它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以說它是一種蘊含許多精神的靈魂之飲。

Q:希望這本雜誌可以傳遞甚麼訊息?

當初只是覺得:「如果我不做就沒有人去做。」就這樣一頭栽進去了,所以並沒有特別想要說服些甚麼或是傳遞甚麼訊息,只是單純的想要透過《迭野覓》紀錄這個產業的點點滴滴而已,或許也是希望可以藉由這本雜誌的出版,拋鑽引玉地吸引更多關於茶葉的刊物出現。

Q:會希望因為利用《迭野覓》推廣飲茶文化嗎?

有興趣的話自然而然就會靠近了,這本雜誌只是一本引導用的工具書,並不會特別希望人們因為這本雜誌而愛上茶葉。

164363_1276335844101_6938800_n

Q:有想過《迭野覓》將來的發展嗎?

創刊號只是一個序言,往後出版的每一期都可以算是台灣茶葉故事的一個章節,我會在每一個章節好好的把故事紀錄下來,像是:台灣的茶人們、各茶區的特色、不同茶葉的製作工藝。這些東西至少可以讓想要傳承「茶業」工藝的後人有跡可循,知道我們現在在做些甚麼?我們怎麼做?

同時我也希望可以利用這本刊物談論某些外人不知的「茶業秘密」,包含進口茶的問題、農業使用的泛濫、製茶技術的斷層等等。

Q:長遠來看,談論這些敏感問題會不會造成往後採訪的困難?

一定會,所以要找「靠山」。我正在跟一些茶業公會或是經驗豐富的製茶師傅聯繫,說明我想做的議題,我希望可以取得他們的支持、結合他們的力量紀錄茶業的真實面貌。

Q:是不是希望透過真實的紀錄改變某些現象呢?

說這些秘密不是想要去批評些甚麼,我只是想要完整的紀錄台灣茶業的真實面貌,無論好的壞的都保留下來,後人看到以後想要嘗試改變當然很好,不想改變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讓故事流傳下去。

Q:為什麼選擇出紙本刊物而不是透過網路傳播?

網路是虛擬的、浩大的,雖然可容納的資訊量很大,但常常缺乏調理,透過出刊可以有條理的紀錄這些事情。另外,網路上的文章隨著時間的變化可能會消失或是被埋沒,紙本才可以永久的保存。

Q:這本雜誌的印刷數量為何?成本多少?主要的發行管道為何?

創刊號就印了六千本,大該花了三十萬,目前就只有在我的網站和上下游新聞市集販售,之後應該也會在「讀冊生活」販售。

Q:印刷費用從何而來?

就我的個人存款,本來以為可以透過賣茶葉來賺出版費,但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就只好把我種番薯的收入當做《迭野覓》的出版費。

Q:可以請您分享一下出版《迭野覓》創刊號的歷程嗎?編一期刊物大概要花多久時間?如何找到現在的編採團隊?

這本創刊號大概花了三十多天,很趕!在開始採訪以前我就有想過要找專業的記者,畢竟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偶然之下認識了這群夥伴,他們有些是待過報社的記者、有些是作家,大部分的人都有報導台灣農業環境及生態的經驗。

雖然他們不曾製茶、種茶,但我想正因為都是這個產業的初學者,所以比較可以客觀地報導,比起專業的茶人寫的文章,他們寫出來的東西比較能夠讓大眾接受。

Q:在發行創刊號時,有沒有遇到困難?

有啊,畢竟是從零開始,最常遇見的應該是受訪者的時間很難掌控吧!因為採茶和製茶的時間不一定,端看當時的天氣而定,像是有一次我們到了茶園才發現今天不採茶,預訂編採計畫也受到影響。

Q:《迭野覓》創刊號的受訪者看到雜誌以後有甚麼反應?

他們說:「你把我拍的好醜!」

Q:可以幫我們介紹一下這期《迭野覓》的主題嗎?從製茶步驟、如何泡茶、茶葉的人文精神到人物專訪,為何會想要這樣安排呢?

文字的部分我只是單純的用最簡單、真實的方式紀錄台灣的「茶業」,往後幾期也會延續這種方式,有點像是所謂的「田野調查」。至於照片的話,從採茶到製茶、喝茶,其中有許多的工法都是重複性的動作,我是這些重複的動作中,找出特別的細節,拍攝下來成為永恆的瞬間。

903164_2983489761882_1966471668_o

Q:有想過何時出下一期嗎?會不會定期出刊?

創刊號因為從編採到出刊只有三十多天,出刊以後發現有很多細節沒有注意到,下期會改善。

未來計畫採季刊形式發行,下一期我想要做烏龍茶的故事,同時也包含人物專訪、器物介紹、製茶人的小故事等等,也想要邀請專家學者來寫一些專業的文章。

Q:最後可以請您對將來想出版茶葉相關刊物的人說一句話嗎?

「要小心不要受傷,這是一件很吃力不討好的事。」我覺得做雜誌這件事很累、訊息量很大,如何選取、篩選訊息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是一件很累的事,所幸最後還是出刊了!

(圖片來源:www.facebook.com/goetea)


留言

在〈【獨立媒體/人】茶葉的點點滴滴-《迭野覓》與古亦茶〉中有 1 則留言

  1. 此書可在那裏購買.事月刊還是季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