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服務,終身保固─獨媒的開課絮語
「課程」在這裡,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商品」,而是一個相遇的機會,讓對新聞或對社會有期待的人,在課堂相遇,一起學習,互相打氣,走上自己想要的那條路。
「課程」在這裡,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商品」,而是一個相遇的機會,讓對新聞或對社會有期待的人,在課堂相遇,一起學習,互相打氣,走上自己想要的那條路。
沙沙·維琪尼克認為在這個商業為主的社會裡,光靠小額的捐款並不能使獨立媒體長遠地發展,唯有取得提供資金的管道,獨立媒體才有可能成功。而所謂「媒體銀行」 提供獨立媒體足夠的資金購買相關設備等,藉此拓展自身的規模與影響力。
傳統媒體花很多錢在設備,但網路媒體只要把錢投在人身上就好,只要有好新聞不怕做不起來,抓重要議題就可以抓到輿論主導權。
我們期待,透過這些「非虛創作」課程,可以學習更多表達的語言,也讓環境議題更有感染力。環境破壞的力量十分巨大,想要保育環境的人們,也需要更多說話的工具,才能讓更多人瞭解事實的真相。
Q:如果有人想跟你一樣辦雜誌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A:盡量嘗試,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Q:辦雜誌的過程中最有成就感的是什麼事?A:印出來就覺得很有成就。
日本代表吉永龍起提到,根據對日本市場的抽驗結果顯示,部分標示日本鰻的產品,其實是雙色鰻及鱸鰻;未來,在日本鰻持續稀少、高價不墜的情況下,這種魚目混珠方式很可能越普遍,造成雙色鰻及鱸鰻遭過度捕撈的連鎖效應…(圖:黃郁翔攝於花蓮溪口)
我們正在努力的是:(1)規劃更多不同議題的採編課程(2)以網站作為「空中學習」的基地,提供更多關於獨媒以及獨立記者自修的訊息(3)成立「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正式轉型為非營利組織,尋求與更多獨立媒體/人合作串連的機會(4)搭建實習及供稿機制的橋樑,嘗試尋求資源,支持更多獨立媒體/人。
「資訊透明化、利用資訊工具進行優質討論,並化為實際參與行動」這就是開放原始碼對民主發展的幫助。
傳統的文字編輯負責編輯既有的資訊,但圖像編輯本身就是新聞的生產者,濃縮事件中的資訊進行報導,決定在一個事件中甚麼是閱聽人應該知道以及想要知道的訊息。
本片由林育賢導演現身說法,分享用影像說故事的實戰經驗。導演作品經常以幽默風趣的快節奏手法,呈現個人對社會人文的細膩觀察,趣味中帶有豐富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