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獨媒】打造一個眾聲輪唱的獨立媒體時代

為什麼要媒體獨立?

這是財團辦報的時代,也是金權媒體的時代,2008年,中時媒體集團號稱以204億元天價,轉手兩家電視台及兩報一刊,2012年,壹傳媒計畫以175億元,交易旗下的報紙雜誌及電視台。

新聞媒體成為包裹交易的大宗商品,企業佈局的戰略棋子。台灣的主要報紙,可能納入金融業、石化業、地產業及食品業大亨的集團版圖,而他們在台海兩岸的政治利益與商業利益,無可避免變成一面篩子,過濾我們日日吸收消化的早餐資訊。

電視台即使沒有更糟,也不會更好。三大系統商掌握全台灣的有線電視通路,就像超商控制餅乾泡麵,他們控制哪些頻道能上架、哪些不能。扭曲的市場結構,壟斷了五百萬收視戶的客廳螢幕。

我們擁有看似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事實上,我們彼此理解,對話溝通的資訊管道,絕多仍掌控在富商手中,我們的新聞自由與編輯自主,除了倚賴媒體老闆的善意, 更應寄望公民社會的積極爭取,寄望仍舊認真的主流新聞工作者,在高牆內築起戰線,挖深壕溝,為新聞理念與公眾利益持續抵抗,持續突破。

在此同時,牆外的游擊巷戰,早已開始。

為什麼要獨立媒體?

1997年,《苦勞網》成立,關注弱勢族群與勞工權益。2000年,《環境資訊中心》上線,關照台灣與全球的環境新聞。

近幾年,隨著網路環境蓬勃,獨立媒體或非主流新聞網站絡繹不絕,台東美麗灣、苗栗灣寶抗爭、苗栗大埔農田事件,《PeoPo公民新聞》的公民記者是率先報導 的目擊者。士林王家遭強拆之前,《公共電視議題中心(PNN)》與《立報》是最活躍的第一線報導者。《莫拉克新聞網》持續守候風災居民,《四方報》連結台灣數十萬名新移民,《新頭殼新聞網》 不斷發掘媒體與政治之間的秘密。

朱淑娟與李惠仁,讓我們看見個人報導者的堅持力道。成立一年的《上下游新聞市集》,以學童午餐專題廣獲回 響,並成功搶救埔里良田、揭發米粉不是米做的。《泛科學》網站不斷以科學知識與視角,檢視核電與瘦肉精等等重大公共議題。《WeReport》調查報導委製平台,正努力打造獨 立報導者的工作空間。

這些獨立媒體或公民新聞平台,讓更多微弱聲音被聽見,讓更多不公壓迫被揭發,讓更多被刻意沈埋的事件,被攤在陽光下,被推到你的電腦螢幕前。

一個資訊公平的民主社會,一個多元意見的新聞環境,既不能沒有強大的主流媒體,也不能沒有靈活機動的獨立媒體。正當媒體集團淪為紅頂商人的收藏品,財團富賈的印鈔機,由於許多人的努力,讓主流記者與獨立記者交互輪唱,交響奏鳴,也讓獨立媒體成為言論夜空的眾星喧嘩。

這是一個獨立媒體的年代 也是一個媒體獨立的年代

壹傳媒易手傳聞之初,網路上曾有「全民募資買下壹蘋果」的聲音,當然,此事難度極高,最後也無疾而終。但我們認為,這反映了台灣民間對於媒體多元環境的渴求,我們無法與資本家競標,但我們可能以不到百分之一的代價,在網路世界重現一個相對自主,多元,認真,深刻的媒體環境。

沒錯,與報紙或電視相較,獨立媒體都很小,平時的影響力遠遠不及主流媒體,但是,網路給我們一雙隱形的羽翼,在關鍵的議題時刻,獨立媒體仍能突破封鎖的高牆,發揮重大力量。

請讓我們想像,如果台灣再多十個李惠仁,再多二十個苦勞網或上下游,如果在現有的環保、農業、勞工等弱勢議題外,他們各自用功於司法、財經、醫療、人權、政 商關係、地區發展、影視產業、自然生態等不同領域,實踐滴水穿石的報導力量,他們化身為部落格、臉書專頁、新聞網站、或非主流媒體記者,他們出現在任何一 個街角,任何一個田野,他們出現在任何人的瀏覽器網頁上。

面對當前的媒體環境,但願我們有更好,更強大的武器,能夠對抗扭曲的競爭市場及媒體老闆的意志,但願我們能像佔領華爾街一樣,佔領大理街或佔領行愛路,要求百分之一的富人,還給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報導空間。

除了街頭動員與集體呼聲,我們相信,網路會是我們的最佳戰場,公民意志會是我們的最佳武器,只要越來越多人加入,我們仍能製造巨大的聲響。畢竟,我們相信,只要事關公眾利益,沒有任何真相應該被隱藏,沒有任何話語應該被扭曲,沒有任何聲音應該被消滅。

每個時代,都有其謊言與憤怒;每個時代,都有其壓制與抵抗;每個時代,都有漫長,資源不對等的拉扯痕跡;而這些憤怒,抵抗與拉扯痕跡,最終,往往交織為一種夢想。

關於我們的媒體與社會,一個眾聲輪唱的獨立時代,就是我們的夢想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要做什麼?

2012年06月,幾名獨立媒體工作者,合力發起「獨立媒體學院」,希望更多人投入非主流新聞工作,希望更多人進入獨立媒體、成為獨立提案的報導者,或是關心公共議 題的公民記者與部落客。四個月來,24名學員上課、提案、執行報導作品。隨著第一期學員結業,我們更加確認未來方向,並邀請社會大眾的參與。

這段過程讓我們思考很多,我們希望成為獨立媒體的發動機,獨立新聞報導的推進器。我們會專心關注發展台灣的獨立媒體文化,並成立「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正式轉型為非營利組織,我們有下列幾項具體工作項目:

簡報1

最後,這是一個邀請

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的您,可以作下列這些事:

(1)歡迎你加入獨立媒體的行列:你可以試著發掘你有興趣的議題領域,試著成為一名公民記者,你可以留意我們的訊息,報名我們的課程,或告訴我們,你對獨立媒體的夢想。同時我們也歡迎關注獨立媒體發展的你加入《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

《獨立媒體學院》臉書專頁http://www.facebook.com/indiemedia.tw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網址https://www.indiemedia.tw/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會員招募https://www.indiemedia.tw/posts/1636

(2)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處於草創階段,非常歡迎你的捐款:無論金額大小,對我們都是一項強力支持,請協助我們,讓台灣的獨立媒體環境,變得更精彩,更強大。

目前,我們正向內政部申請設立社團法人,一旦成立,會儘速公佈捐款帳號,你可以來信預約捐款意願,屆時,我們會寫信回覆相關細節。

(3) 除了支持獨立媒體工作者,也請您以各種形式,支持現有的獨立媒體:例如我們提到的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新頭殼新聞,PNN,立報,莫拉克新聞 網,WeReport,泛科學,上下游新聞市集,你可以點閱他們的報導,轉推轉噗或轉寄;你可以小額捐款或贊助支持;你可以積極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想法 與建議。

(4)關注現有各種媒體工作者自主組織:包括壹傳媒工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新聞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等等,請支持他們爭取新聞報導權益,請支持主流媒體的專業空間,請支持你看到的好報導,讓他們知道你的心意,並為他們加油。

關於我們

《獨立媒體學院》的原始發起人,其中有經驗豐富的影像媒體報導者、紀錄片製作人,也有紙本媒體的調查記者、橫跨影音與文字的獨立記者;我們有分眾雜誌的資深主編,也有報紙主編轉任的新聞學者;我們有參與創建多個獨立媒體的網站經營者,也有主流新聞網站的前任編務主管。

我們都以志工身分,發起這個計畫, 並進一步籌備《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我們的心念很堅定,但我們的能量,最終取決於你的力量。這是網路草根運動的基本規則,如果,你認為台灣不需要一個更 強大的獨立媒體環境,終究,我們只會是一群充滿狂想的個人。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對獨立媒體充滿期許與想像,那麼,《獨立媒體學院》就會是推進媒體獨立精 神的重要力量。

《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

于立平

新聞媒體工作者

柯金源

新聞媒體工作者

汪文豪

《上下游新聞市集》調查記者,曾任《聯合報》及《天下》記者

黃哲斌

媒體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及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

馮小非

獨立媒體工作者,曾創辦經營《小地方新聞網》、《莫拉克新聞網》、《上下游新聞市集》等網站

陳順孝

輔大新聞系副教授,曾任《自由時報》編輯,參與創建《生命力新聞網》、《莫拉克新聞網》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發起人

于立平

新聞媒體工作者

柯金源

新聞媒體工作者

汪文豪

上下游記者

黃哲斌

新聞媒體工作者

馮小非

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

陳順孝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副教授

李慧宜

新聞媒體工作者

呂苡榕

新聞媒體工作者

鐘聖雄

新聞媒體工作者

陳慶鍾

新聞媒體工作者

蔡崇隆

中正大學傳播系 助理教授

鄭國威

Global Voice中文版編輯、PanSci泛科學網主編

李惠仁

獨立媒體工作者

黃重豪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林于凱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林鈺雯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溫祐君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林冠吟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彭琬馨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林書帆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諶淑婷

獨立媒體工作者

林慧貞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黃沛云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黃鈺婷

獨立媒體學院第一期學員

吳東牧

新聞媒體工作者

黃能揚

新聞媒體工作者

梁德珊

台大新聞所學生

劉瑋婷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記者

廖靜蕙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呂培苓

新聞媒體工作者

聯絡資訊

  • email:info@indiemedia.tw
  • 電話:0955-587-714
  • 地址:10049 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28號9F-2(獨媒協會收)
  • 聯絡人:執行秘書盧小姐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