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媒體/人】不受外力干預,網路即時通訊─《新頭殼》

圖右為《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圖片來源:莊豐嘉個人臉書)

編按:《新頭殼》是由蘇正平、胡元輝、余懷英、莊豐嘉、李永得等幾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共同創辦的網路新聞媒體,2009年9月1日正式上線,提供政治、媒體動態、社運、國際及其他綜合新聞,並以提供「即時新聞」為露出頻率。為以下為《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接受獨媒專訪的QA問答。

以廣告為收入主體,但不影響新聞運作的獨立網路媒體

Q:您過去是平面媒體的資深記者,為什麼會想創辦新頭殼?

A:之前都是在報紙或雜誌工作。2005年到2008年在中央通訊社的工作經驗,那裏就是一個即時發稿的網路平台,網路是未來時代的趨勢,中央通訊社的地位會慢慢消失,以前他是上游供應者,但現在有很多類似的原生新聞網站,我在中央社工作時,就覺得網路是未來媒體主要的趨勢。

Q:新頭殼主要由哪些人創辦,新頭殼目前的人力編制大概是?

A:我們從2008年開始籌備,2009年9月1日上線。主要的創辦人是蘇正平、胡元輝、余懷英跟莊豐嘉,其中余懷英有很豐富的業務經驗。本來最早還有李永得,後來因接任高雄市副市長,提前離隊。

我們有4.5位編制記者,另外有特約記者、特約翻譯,特約是不定期供稿。記者有兩位主跑政治線記者,執政黨、在野各一位,一個是社運跟環保線,另一個跑的線比較綜合,包括媒體、教育、文化、消費。我們有一名主編。

Q:財務營運的部分如何規劃?目前已達到收支平衡嗎?

資金原本預估要2000萬,但我們籌到1050萬就開始做,剩下的資金過了半年以後才募足,因為是企業,不接受捐款,所以必須靠商業廣告生存。相對下,網站成本比較低,但人事成本比較高,這幾年極力爭取廣告收入,目前仍處於虧損的狀態,但離打平的距離不遠。

我們每個月支出約將近80萬,其中有將近5、60萬的收入來自廣告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例如來自入口網站的新聞使用費。過去,一開始我們的新聞提供給入 口網站是免費的,但msn從前年就開始付費,因為他們認為我們的新聞專業可靠,願意支持,現在包括yahoo等網站也開始要付費了。

Q:新頭殼是目前各獨立網站中,唯一有接納商業廣告刊登的媒體,廣告業務與新聞內容之間,會有互相影響的情形嗎?

A:我們的新聞是獨立作業,並不會受下廣告的業主影響,更不接受置入性廣告,但是,廣告的確與新聞之間還是會有些張力。我舉個例子,我們曾經刊登過一個新聞,該新聞內容是某工廠員工抗議老闆剝削,而這個老闆承攬的業務,是來自我們的廣告主,因此那些員工直接找上這位廣告主的公司抗議,因為標的比較大,會比較能引起注意。

這個舉動的確引起了注意,我們也刊登了該則新聞,但是該位廣告主的公司內部,難免會認為新頭殼很不夠意思,在這裡下廣告還刊登對他們不利的新聞,因此就暫時把廣告撤下了,不過事後在經溝通,後來還是恢復刊登。因此,說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還是堅守新聞分寸,也同時拓展其他財源,減少對廣告的依賴。

Q:說到廣告,您覺得相較於平面媒體,廠商在網路下廣告的意願如何?另外,廣告主會想在新頭殼下廣告主要的考量是?

A:我們一天大概2萬多人上網點閱,這是不計重複瀏覽的人次,一個月大概20 萬不重複的流量。年齡大概是25-45歲為主,性別以男生較多,男女比例大概6:4,大部分是關心社運、環保議題,關心政治的族群。形象上比較公正,廣告主會覺得在這裡下廣告,與他們自己的形象比較相符合。

當然,網路廣告的收入,與平面媒體廣告之間,的確有金額上的差異,報紙廣告主要以「報份」為依據,但是那個報份是無法被公正稽核的,因此,很多報紙廣告的價格我認為是有overpaid 的。而網路廣告部分,可能是以幾萬元為預算單位,相較下便宜的多但同樣能達到廣告效果。

因此,在網站下廣告的原因,不完全是依據流量,跟該公司希望得到的形象、商譽都會有關連性。

1-600

《新頭殼》3月26日深夜並獨家率先刊出壹傳媒交易破局消息。有完整「壹傳媒」交易新聞 http://newtalk.tw/discussion_list.php?oid=175

網站的定位─即時通訊社

Q:與其他獨立媒體相較,新頭殼比較主打每日新聞,而非專題式的調查報導,主要的想法是?

A:我們把自己設定在提供 realtime news,因為我們認為現在很多人是想要隨時看到最新訊息的,日報的節奏已經完全來不及了,因此,不但是要daily ,甚至是要「分分秒妙」,提供即時新聞,讓大家快速掌握最新時事。

因此,我們以「通訊社」的方式來做為網站主軸,吸引很多人隨時掌握,至於專題部分的深入報導,因為要花很長時間,供稿頻率較不穩定,也較難累積每日穩定閱讀,我們還是希望能透過 real time的方式,讓訊息快速流通。

Q:要做即時通訊,會不會需要更多人力呢?

目前相對還好,除了有正職記者外,我們另外有特約編譯,分散工作量,例如國際新聞的部分我們主要是靠編譯,目前一個全職編譯,一個早班編譯,還有工讀生改寫國際新聞。

Q:除了即時新聞的特性,新頭殼在議題或內容上的設定是?

A:我們處理比較多媒體新聞、國際新聞、社運新聞。

Q:新頭殼跑出不少精彩獨家新聞,例如A咖C咖說觸怒中共高層中時總編輯換人」、「福建新聞置入中時」以及最近的壹傳媒交易破局,都是新頭殼拔得頭籌,能不能談一下你們如何取得內部新聞?

A:蛤?這說出來我們的消息來源不就曝光了(笑)

一方面,這些新聞本來就是我們持續在注意的,然後,我們過去在主流媒體能力都累積了不少人脈,這個很重要,因為信任感與人脈是跟著記者走的,他工作的媒體雖然會加持,但是人家對他的信任感是跟著記者走,對方願意放消息給他,是因為他信任這個記者,也信任這個媒體不會亂寫亂改新聞,所以除了工作者外,媒體公信力也很重要,知道編輯方針不會干預事實呈現。

Q:所以新頭殼不會因為經營者的立場或人脈,干預新聞處理?

A:新頭殼的編輯方針與稿件處理方式,基本上是信任記者的判斷,我們會問消息來源正不正確,會不會改稿要看報導是否合乎事實。

舉個例子好了,新北市的新聞局長以前是媒體出身,我們也都認識,他的婚禮我也受邀參加。但是,在婚禮之前,我們發了一則新北市的稿子,在講朱立倫對於反核的態度曖昧取巧,新聞一發出來,整個新北是新聞局雞飛狗跳,要求我們更正。我看了稿子後,雖覺得記者有點主觀,但寫的內容的確是事實,朱立倫口誤連連也是事實,所以我們那則就照做,保留了完整的內容與標題,這部分不會因為個人關係影響稿件處理。

未命名-2-600

新頭殼關於中國置入行銷的獨家報導  http://newtalk.tw/media/other/ntopic/news.html

獨立媒體是相對於主流的一個概念

Q:您覺得什麼是獨立媒體?

A:我覺得獨立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像新頭殼是獨立於財團,股東結構是小額集資,投資人也不過問編輯部。重點就是新聞編輯是獨立於經營者的。此外,就算只是一個記者在寫稿,但如果是一個財團養的記者,或者接廣告,作置入性行銷,這也很難稱做是獨立記者。獨立媒體另外一種相對,就是相對於主流。

Q:您怎麼看公民記者?

A:我覺得公民記者是不以記者為職業,沒有受過專業新聞訓練。我們對新聞的想像是什麼?在網路時代,記者的界線並不清楚,而且我覺得公民記者也是自負其責,他要去承擔這篇報導的評價。

其實公民記者不一定不專業,未來的社會也很需要公民記者。傳統跑新聞路線,是線的概念,例如跑立法院的、跑社會線的,公民記者的關懷就會比較全面,以特定議題出發就會比較廣,線和線之間就有機會交叉,公民記者就在補足這個洞,而且專業記者難免會有一點專業的傲慢。可是新聞專業的框框一定是這樣嗎?

有一本書叫《鄉民都來了》,他認為傳統媒體的樣態,不會永遠是這樣,這些都是暫時的過渡。媒體的責任是整理、篩選資訊,專業記者可能可以整理得比較完整,但公民記者可以提供現場資訊,告訴我們的都是事實,專業記者看到後就可以做更完整的新聞報導。

譬如說如果有災難,公民記者就可以扮演報導更多災民訊息的角色,官員的說法就是傳統媒體在做的。新頭殼也有刊登公民記者的稿,目前有十幾個合作的對象,關心的議題主要在環保或弱勢議題。

Q:新頭殼有跟其他獨立媒體合作嗎?

A:WEREPORT就是調查報導取向的新聞網站,我們有跟他們合作一些案子。由台灣留歐學生組成的Taiwan EU Watch也是合作單位之一,他們沒有網站,主要發表在臉書上,我們會選擇不錯的報導在新頭殼網站露出。

比較特別的像是中國的「自曲新聞」,有跟我們談合作,可以互相使用對方新聞,不過他們新聞格式比較不適用台灣。此外,中國的新聞訊息很複雜,我們考慮比較多,所以比較少採用。

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在公共媒體

Q:你覺得經營新頭殼這幾年大環境有什麼改變嗎?

A:這幾年的社會運動,剛好跟新頭殼的成立的脈動接近,這三年來社運蓬勃發展,我們有攝影棚,就跟NGO合作,很多節目找NGO的倡議議題來做,透過這樣捲動一些議題,有推波助瀾的功能。

大埔事件其實是一個里程碑,雖然這則新聞最早是在PeoPo上出現,但新頭殼報導之後,至少搭了一個橋梁,透過入口網站讓更多人看到。雖然這新聞不是我們原生,但我相信因為新頭殼的介入,讓後續的發展更快速。其他像國光石化、核四、旺中併購案等事件,我們都一直在報導及滾動這些新聞。雖然我們做的議題不限於此,但帶動社運新聞,讓更多原本不關心的人也可以看到,這就是新頭殼的貢獻。

其實像新頭殼這樣的獨立媒體,是有機會主導議題、領先議題,現在幾乎是網路主導了電視台的新聞,影響報紙的主管。我們在德國有一位特約記者,珍珠奶茶在德國的新聞就是我們的獨家,而隔天聯合報才跟進放在頭版。

網路獨立媒體最大不同就是,傳統媒體花很多錢在設備,但網路媒體只要把錢投在人身上就好,只要有好新聞不怕做不起來,抓重要議題就可以抓到輿論主導權。不過台灣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權力有資源的人不懂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懂得用新媒體的人卻還不夠有錢。(笑)

Q:如果有機會,你會想要再重回平面媒體嗎?

A:做了網路媒體之後,報紙對於我,已經完全沒有吸引力了。若真要做平面,我會選擇周刊或周報,從質精及編排的角度去處理新聞,會比較過癮。

Q:對現在的媒體大環境有什麼看法?

A:我覺得政府應該投注資源在公共媒體,並使其更加獨立運作;網路媒體可以用基金會的方式支持,像英國衛報就是成功的例子,用這種方式來支持比較多元的獨立媒體發展。這樣一來,公共、商業、獨立媒體三者可以成一個穩固的三角,互相補強,形成一個好的循環。

Q:如果有人想成為獨立媒體工作者有沒有什麼建議呢?

A:我們希望有新聞專業的話,最好是有組織的方式來運作獨立媒體,如果沒有組織支持,其實當獨立記者是很辛苦,比較難生存,除非是業餘或退休人員來做,學生當然沒有後顧之憂,但能工作的時間很短所以我支持發展更多的業餘公民記者

我們很樂意跟其他獨立媒體合作,或者與獨媒學院合作,很多新聞專業要透過有人帶著跑(線)的過程來累積,要培養一個資深的(政治)記者並不容易,一定要有相當多的人脈和對事件的深入了解。所以,未來若有獨媒的學生希望來有實際跑線的實習訓練,我們也非常樂意。獨立媒體之間要互補,也互相支援。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