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工作紀事】獨媒七月大小事

一個國家的體育水平、職業運動的成敗,以及體育新聞的素質,彼此是休戚與共的,隨著國內外各項職業運動的廣受歡迎,體育新聞佔據台灣人生活的比重越來越高。但是,好的體育報導與專業評論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打造更好的體育新聞環境?這些仍是媒體人與體育人持續摸索中的課題。

體育新聞是與一般新聞不同的技藝,它更側重賽事記錄與摘要、運動員特寫、預測賽事結果的訊息傳遞媒介;體育記者所需的專業知識及報導技巧也較為特殊,報導體育新聞不僅限於敘述賽事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需要提供數據資料以及未來的賽事預測,並在報導中再現賽事的張力,以滿足閱聽人的感官需求。如何精進體育新聞記者與評論人的技藝?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台灣體育新聞的表現中,更有著許多令人詬病的長期問題,例如,只重視戰績結果的勝利主義、取材上偏向主流運動而不關注少數運動、過度仰賴外電、過度的愛國主義、欠缺運動科學的客觀知識、缺乏深入的專業評論等等。

makephotogallery.net_1407486847

台灣體育新聞困境 單一化、片斷化

知名棒球文字工作者翁嘉銘先生(筆名:瘦菊子)認為目前台灣體育新聞的困境在於網路時代的崛起,網路流量與廣告的爭奪戰大大改變體育新聞的寫作方式,加上媒體的權力結構中體育記者往往不受重視,掌權者對於體育的了解往往不多,讓體育新聞的發展受到侷限,體育新聞單一化、片斷化似乎也成了必然的結果。

翁嘉銘以最近頻頻出現在新聞版面的哈薩克排球選手莎賓娜為例,多數媒體報導莎賓娜的身材、擇偶條件等,對於莎賓娜作為一個排球選手參與在台灣舉辦的亞洲青年女子排球錦標賽這件事卻未能多加著墨。

翁嘉銘指出,唯有改變權力結構,主流媒體所報導的體育新聞才有進步的可能,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改變權力結構的可能微乎其微,也因此翁嘉銘鼓勵對於體育有熱情的閱聽人開始學著進行體育報導,多多專注數據背後人性的那面,取代以翻譯外電為主的主流媒體。

提升體育專業知識 適時改變報導視角

資深棒球專欄作家黃國洲先生認為,要提升體育新聞的報導品質,必須增加記者對專業知識及球員背景的了解,以目前台灣媒體報導美國職棒大聯盟為例,大多都是翻譯官網及外電的流水帳型報導,無法引起閱聽人的興趣,也常常太以台灣為中心,以風靡一時的王建民現象為例,多數媒體在比賽結束後大都只訪問王建民,黃國洲說記者也應該去問問看與王建民搭配的捕手,從另外一個人的角度了解當時的投球內容與表現。

黃國洲另談到如果記者可以深入了解球員的背景,並適時的改變視角,才能發掘有趣的題材,從前王建民還在洋基隊時,黃國洲注意到與王建民的隊友Michael Mussina曾經參與在台灣家喻戶曉的威廉波特少棒賽,他因而建議當時的駐外記者對Michael  Mussina進行專訪,產出有別於以往只關注王建民的體育新聞。

善用網路資源 讓自己從讀者變成專家

網路的興起讓體育新聞有了另一種表現與傳播的方式,在網路上每個人的報導都有可能被看到,翁嘉銘認為隨著報導與評論的累積,閱聽人也能成為權威的體育專家,利用報導慢慢改變體育新聞的樣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