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作品】實習心得:「讓影像說話」
的觀點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及積累,換言之,對議題熟悉的程度,是催生觀點的重要基礎,也唯有清楚明瞭,才有辦法進行延伸。
的觀點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及積累,換言之,對議題熟悉的程度,是催生觀點的重要基礎,也唯有清楚明瞭,才有辦法進行延伸。
最近若在首爾街頭詢問一般民眾「現在韓國最夯的媒體」或「你信賴哪哪家新聞報導?」相信不會是朝中東三大報或傳統老三台,他們可能會異口同聲說:「打破新聞」。
陳曉蕾曾引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句子:「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在香港、在台灣,有愈來愈多這樣踽踽獨行的守門人,他們如何前進?有賴宇宙裡,企求看見真實的讀者的支持與協助。
一般來說大家對於財經新聞會因為「看不懂」而「不想看」,而很多新進財經記者更是從「一無所知」開始,從比報的過程中,記者可以漸漸熟係財經新聞在做甚麼?瞭解產業、認識財經名詞,並藉由「看報紙」知道真正重要的新聞是甚麼?
“Some stori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s.” Kirk Citron
單是路透社一家 一年就發佈350萬則新聞 注意這只是一家通信社啊
我的問題是: 這些新聞會有幾則 用長期的角度來看哪些真正是重要的 這正是「長遠新聞」想要傳達的理念 為「長遠當代基金會」執行的計劃 由數名TEDsters所 包括凱文凱立和史都華布蘭德 我們想要找出那些在50、100 或10,000年後 仍然會有深遠影響的新聞故事 經過前述的標準篩選後 許多現在的新聞就會會被丟在一邊
拿去年美聯社的頭條新聞來說 這個在十年後會有人在乎嗎? 這個呢? 還是這個? 真的重要嗎? 這在50或100年後還影響深遠嗎? 好吧,剛剛那則還滿酷的 (笑聲) 去年的頭條是全球經濟問題 但我敢打賭過遲早♪ 這波經濟衰退新聞就會變成陳年往事
所以,到底什麼樣的新聞 可能對未來造成影響? 我們看醫學新聞好了® 有朝一日,迷你機器人能夠 穿梭我們血液管道中進行身體器官修復 對於老鼠,這個有朝一日早就到了 最近新聞報導 奈米蜜蜂用真蜂毒液殺死腫瘤©©™ 科學家把基因送到腦部 人們已經造了一個可以在人體爬行的機器人
資源方面呢?我們要如何養活90億人, 我們現在連填飽60億人的肚子都有困難。 就如我們在昨天演講中所聽到,有超過10億人正處於饑餓中。 我們也聽到,如果沒有轉基因作物,英國人早就餓死了。 還好比爾蓋茲投入了十億美元在農業研究上
那麼國際政治方面呢? 這個世界會重視的議題將會很不一樣,如果讓中國來設置議程的話, 而中國真的有能力做到的 因為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中國也已超過德國成為最大的出口國, 他們甚至已經開始在兒童身上做DNA測試, 來給他們選擇職業。
我們尋找各種途徑,突破知識的極限 以下是一些新發現 阿根廷有一個蟻群現已 傳播到每一個大陸 除了南極洲例外 另外科學家機器人已經可以自我引導的作出科學上的新發現,所以很快的 所以很快的,科學研究可能不再需要人類了, 說不定連生命都不需要人類了 一種微生物在120,000年在沉睡12萬年之後復活 似乎有沒有人類, 生命都會延續下去
我由去年的“長遠新聞”選出的第一名 是這一個 月亮上找到了水的蹤跡 如此一來人類要移居月球就容易多了 如果NASA不願在月亮上建立殖民地,也許中國會作。 也或許在座的某些人就會提供資金將其實現。
手機攝影是很自在,卻又有很多限制的。但我喜歡限制,在我記錄一個場景時,這些限制能讓我更專注於我感興趣的事物。只要按一個鍵,其它就全憑運氣了。用手機攝影時我比較放鬆,也不會感覺自己像個攝影師。
(文/TED)極具爭議性的網站「維基解密」收集、張貼機密文件與影片。該網站創辦人朱利安‧亞桑傑接受TED的Chris Anderson專訪,討論網站運作過程、已達成的目標,成立網站的動機。本訪談包含了一段美軍空襲巴格達平民影片。
「課程」在這裡,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商品」,而是一個相遇的機會,讓對新聞或對社會有期待的人,在課堂相遇,一起學習,互相打氣,走上自己想要的那條路。
沙沙·維琪尼克認為在這個商業為主的社會裡,光靠小額的捐款並不能使獨立媒體長遠地發展,唯有取得提供資金的管道,獨立媒體才有可能成功。而所謂「媒體銀行」 提供獨立媒體足夠的資金購買相關設備等,藉此拓展自身的規模與影響力。
我們期待,透過這些「非虛創作」課程,可以學習更多表達的語言,也讓環境議題更有感染力。環境破壞的力量十分巨大,想要保育環境的人們,也需要更多說話的工具,才能讓更多人瞭解事實的真相。